4月9日,拉杰夫在工作中。記者 王鵬 攝
1986年,拉杰夫出生在印度北部一個教育資源匱乏的小鎮。他的家族中從未有人涉足科研領域,但“服務社區”的信念代代相傳。祖母用椰子殼干餾提取傳統油膏,免費為村民治療皮膚感染,母親延續了這一善舉。這份樸素的責任感,成為拉杰夫科研之路的起點。
“祖母的油膏讓我意識到,傳統醫學中藏著未被科學驗證的寶藏。”攻讀藥學碩士時,他選擇將這一家族傳承作為研究方向,并于2012年獲得印度政府的科研資助。2019年,他在德里大學畢業,成為家族首位博士。然而,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中國。
2019年,拉杰夫首次踏入華西醫院疾病系統遺傳研究院。該研究院執行院長榮沈百榮教授的團隊讓他一見傾心:“這里的工作環境充滿凝聚力,如果工作環境順暢,你一定能保持冷靜,從而做出更好的研究。職位和頭銜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工作文化和環境。”盡管彼時他可以在印度成為教授,卻毅然選擇以博士后身份加入華西醫院。
初到成都,挑戰接踵而至。語言障礙首當其沖——連租房合同都是中文,他不得不依賴翻譯軟件和同事的協助。素食習慣也讓飲食成為難題。“第一次去餐館,服務員說沒有素食,最后端上的沙拉里竟有煮雞蛋!”拉杰夫笑著回憶。更棘手的是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家人滯留印度,他不得不自學烹飪,“母親和妻子通過視頻教我做飯,那一年半我成了‘廚房研究員’。”
4月9日,拉杰夫(左)和同事在一起。記者 呂楊 攝
然而,華西醫院的包容讓他迅速扎根。同事們幫他租房、處理手續,團隊每周的學術討論會為他打開新視野。“沈教授從未強迫我們做任何特定的研究,而是讓我們自由思考和規劃。”在沈百榮教授指導下,拉杰夫學到了生物信息學前沿技術,與團隊合作發表了50余篇高質量論文,遠超此前11年在印度的成果。
“華西醫院提供了無后顧之憂的科研環境,這是爆發式產出的關鍵。”如今,他身兼歐洲臨床微生物與感染病學會、國際天然產物科學任務組成員,與40多國學者合作。“科學無國界,好的合作能讓100多位研究者真正協同創新。”他說。
2020年,拉杰夫與沈百榮教授申請到華西醫院的抗疫科技攻關項目,專門研究針對新冠病毒的天然抗病毒藥物。他們通過分子對接技術篩選抗病毒成分,并分析病毒變種的基因突變規律。“這項研究讓我意識到,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的結合能迸發巨大能量。”
受祖母啟發,他于2024年成功申請了四川省科技廳項目,尋找從椰子殼中提取的替代療法來對抗銅綠假單胞菌。與此同時,他參與另一個大項目是關于“知識圖譜”和天然產物作為抗病毒藥物的研究。
“我們正在建立一個關于天然產物抗病毒的數據庫和知識圖譜,這樣將來一旦有類似病毒出現,我們就能快速判斷這種病毒和已知病毒的相似性,進而確定哪些天然產物可能用于治療。”拉杰夫表示,中國的中醫很有名,他們想借此挖掘更多傳統醫藥的潛力,“中醫與印度阿育吠陀醫學有相通之處,我們需要用科學驗證傳統,讓古老智慧煥發新生。”
圖為拉杰夫和沈百榮教授。(資料圖)受訪者 供圖
談及這位來自印度、“很有天分”的同事,沈百榮教授說,近5年到10年,國際上很多優秀學者來到中國,“大家看到了中國的機遇,他們在中國感到了一種希望、快樂和成就。拉杰夫只是一個代表,慢慢地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讓我們的學生不出國能了解世界,拓寬視野。”
“成都是最像家的地方。”拉杰夫告訴記者,2022年家人遷居成都后,他帶著孩子參加四川大學的兒童節活動,逛錦里古街,感受寬窄巷子的煙火氣。他還在社交媒體開設賬號,拍攝城市發展、文化習俗的短視頻,向世界展示真實的中國。每逢印度排燈節、灑紅節,他邀請中外同事共同慶祝,“文化交流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一起分享節日的快樂。”
展望未來,他期待在華西醫院的平臺上深化兩國科研合作,并推動傳統醫學的現代化驗證。“中國給了我實現夢想的舞臺,我的責任是用成果回報這份信任。”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