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敏感正在讓他們變得煩躁、憤怒、委屈,甚至產生極端行為。記者采訪了中日友好醫院心理科副主任心理師王彥玲與耳鼻喉科醫生畢青玲,了解人們為什么會對噪音敏感,以及如何進行調節。
是環境太嘈雜還是聲音敏感
人的耳朵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機制,畢青玲舉例,比如處于公共交通的噪音環境中,人的大腦皮層會屏蔽一些噪音,慢慢地感受不到噪音,可以做別的事情。但噪音敏感的人啟動不了這一保護機制,不能主動地屏蔽這些聲音,反而會加重自身的情緒問題。畢青玲接診過一些因噪音敏感影響日常生活的病人,有些病人描述噪音讓耳朵不舒服,乃至發生耳鳴的情況,“實際上可能是焦慮或抑郁了,會建議他們看心理科”。
在王彥玲的門診中,判斷一個人是否對聲音敏感,主要是與周圍人的反應作比較。如果聲音在正常的范圍內,達不到噪音分貝的標準,比如鬧鐘嘀嗒響、暖氣管道里流水的聲音,周圍的人都能忍受而這個人無法忍受,則應該考慮是心理或情緒問題。在她的病人中,有的因為對聲音敏感而帶著全家人3次搬家,也有的受不了窗外的車流聲,而生活在這些病人身邊的家人朋友都沒有此癥狀。
去年8月,居住在上海的成美從市區搬到郊區,不料開始了與噪音對抗的生活。搬家不到一周,成美總會聽到樓房里鄰居使用衛生間、拖拉凳子、小孩跑動等聲音。她先是從房屋條件判斷,與此前居住的房子相比,這個房子的層高矮了30-50厘米,樓板也更薄。“當樓板共振的時候,它好像一個罩子,罩在我的頭頂,產生了很強的共鳴聲。”成美說。
在忍受噪音一個月后,她上樓與鄰居協商,但鄰居否認制造了噪音;她在樓道、電梯間“蹲守”那位鄰居,故意與鄰居“偶遇”;她向物業反映,報過警,但都無法得到理想的解決,噪音依舊存在。她感覺鄰居以更加過分的聲音在報復她。
成美的丈夫一開始對噪音并不在意。“他能聽到那些噪音,但不會產生情緒,噪音的存在好像無法激起他任何的負面情緒。”成美說。后來,成美做出一些“反擊”行為:在聽到噪音時,她發脾氣、跺地板,那段時間連家里的兩只小貓都不敢親近她;丈夫也在她情緒失控時,慢慢從原先的情緒穩定狀態,變得有些崩潰。11月,在與鄰居再次爆發正面沖突之后,成美與丈夫決定搬家。
在王彥玲的患者中,青少年和中年群體因為學業、工作壓力大而產生噪音敏感的患者占比較高。她提醒,如果病人對聲音敏感以至于感到痛苦,且持續時間較長,影響了工作和生活,應考慮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聲音敏感從何而來
即使有客觀的分貝數值作為分辨噪音環境的標準,但不同的人對于同樣的聲音辨別和耐受能力不同。
王彥玲介紹,約有15%-20%的人為高敏感人群,對聲音等感官刺激處理更細致,這部分人更容易因為微小噪音而分心煩躁。她強調,這是一種生理特征,不是疾病。
其次,部分患有焦慮、抑郁等情緒疾病的人,對感官刺激的耐受閾值會降低,對聲音變得比較敏感。此外,處于神經衰弱精神狀態的人,比較容易感到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往往伴有睡眠障礙,對聲音也會特別敏感,微小的聲音可能加重他們的失眠問題。
除了心理層面的原因,畢青玲舉例,從小學習音樂或進行過聲音訓練的人,對聲音的分辨能力會高于其他人,比如兩個差異非常小的音階都能聽出差別,因此也會對聲音更加敏感。
她進一步解釋,人的大腦皮層參與處理聲音識別、記憶等工作,這個區域聯動著情緒處理區域,因此嘈雜的或不好聽的聲音會引起煩躁情緒。
克服聲音敏感,自我調節很重要
搬到新家,成美發現噪音依舊或多或少存在,但這次她選擇調整自己的心態:“我內心有這樣的聲音:噪音問題肯定能被解決的。”
首先是避免與鄰居發生正面沖突,減少負面情緒。遇到樓上發出噪音,成美就想,也許鄰居只是想通過運動讓自己變得更好,并不是故意制造噪音針對別人。通過類似的正向心理暗示,她逐漸不會因為鄰居制造出的聲音感到煩躁。
同時,她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瑜伽、寫作、玩游戲來轉移注意力。丈夫的支持與陪伴也幫助她回歸情緒穩定狀態。她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克服噪音敏感的方式,希望通過親身經歷,給正在經歷噪音敏感的網友一些情感支持。
“不好奇、不探究、不聯想”,這是成美總結出來的心理暗示方法,能夠幫助自己快速回歸理性。同時,她建議網友,要對自己心態進行整體認識和調整,以防下次對其他事物產生過激反應。
成美克服噪音敏感的方式,正契合王彥玲給病人建議的“自我調節”方法。對于輕度噪敏者,王彥玲建議采用認知療法,即噪音敏感者學會變換角度思考噪音,學會與聲音和解,當周圍人都能接納這個聲音時,噪敏者可以換個角度想想,是否自己太在意這個聲音了。同時不要逃避聲音,如果不是分貝大到影響聽力的聲音,可以盡量接納它,從而慢慢脫敏。
在自我調節過程中,王彥玲建議,可以通過增加運動量、按時作息、多曬太陽,以及轉移注意力、增加社會活動等方式,提高大腦內5-羥色胺濃度,進而改善心情。此外,學習一些放松技巧,比如深呼吸、冥想、間歇性肌肉放松等,讓身心得以放松。
對于焦慮、抑郁情緒問題較重的患者,王彥玲表示,這部分人需要通過藥物治療等方式緩解情緒問題,之后才能緩解噪音敏感等軀體化癥狀。
畢青玲提醒,人的耳朵保護機制無法長時間起作用,一旦長時間暴露于噪音環境,會對聽力造成有害影響。長期處于60分貝以上的噪音環境,可能對聽力產生不可逆的損傷。對于可能帶來不可逆損傷的噪音,她不建議采用暴露療法。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并保留"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的電頭。
- 對聲音特別敏感可能是情緒問題 自我調節很2025-04-29
- 關于抑郁癥的軀體化癥狀 這些你需要了解2025-04-29
- 氣得“肝疼”,到底是哪里疼?2025-04-29
- 含鈣量比牛奶高!經常吃它,讓你骨骼壯、頭2025-04-29
- 含鈣量比牛奶高!經常吃它,讓你骨骼壯、頭2025-04-29
- 含鈣量比牛奶高!經常吃它,讓你骨骼壯、頭2025-04-29
- 聯合國組織警告:疫苗可預防的疾病發病率攀2025-04-29
- 聯合國組織警告:疫苗可預防的疾病發病率攀2025-04-29
- 日常生活中 這些行為正在“傷害”你的脊柱2025-04-29
- 江西首批男性進口九價HPV疫苗在南昌開打2025-04-29
- 哪些人不適合長跑?能長跑就能跑馬拉松嗎?2025-04-29
- 兒童、成年人、老年人分別應該接種哪些疫苗2025-04-29
- 基金倉位指的是什么?基金倉位和上證指數的2025-04-29
- 工作中如何預防噪聲污染?中疾控解答2025-04-29
- 工作中如何預防噪聲污染?中疾控解答2025-04-29
- 國家衛健委:噪聲超標問題較突出 小微企業2025-04-29
- 討論應急醫學、數字健康等議題 上合組織成2025-04-29
- 避免長時間工作或熬夜 新業態勞動者要注意2025-04-29
- 討論應急醫學、數字健康等議題 上合組織成2025-04-29
- 猝死只在一瞬間? 醫生:部分猝死有前兆 2025-04-29
- 別把噪音當小事 對聽力損害不可逆2025-04-29
- 雞蛋滾一滾 竟能幫你緩解疼痛、抗炎、輔助2025-04-29
- 這5類人,真不建議五一出去玩!理由出乎意2025-04-29
- 太陽能etc沒電了可以充電嗎?ETC過收費站無2025-04-29
- 雞蛋滾一滾 竟能幫你緩解疼痛、抗炎、輔助2025-04-29
- 4歲男孩高燒不退,一查竟是得了“親吻病”2025-04-29
- 基金是t+0還是t+1?基金做t的意思是什么?2025-04-29
- 統戰人士共議養老人才標準化:養老服務提質2025-04-29
- 我國將出臺多項政策措施穩就業穩經濟2025-04-29
- 部分商品漲幅高達377%:美國消費者為關稅“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