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京津冀7.24億條信用數據實現全量共享
昨天(8日),記者從市場監管部門了解到,自京津冀三地2023年11月簽訂《共建信用京津冀合作框架協議》以來,三地市場監管部門通過統一數據標準、深化信息共享、開展協同監管三大舉措,構建跨區域信用監管“共同體”。截至目前,三地已實現7.24億條信用數據全量共享,日益凸顯了信用賦能區域發展的效能。通過空間信息技術與信用體系的深度融合,京津冀三地市場監管正從“數據上網”邁向“數據驅動決策”的數智化新階段。
為了解決三地信用數據標準不統一、共享不充分等問題,三地聯合制定《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元交換規范》《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共享應用規范》兩項京津冀協同地方標準,建立京津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實現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共享共用。目前,通過該標準,京津冀三地已實現近1700萬家企業、個體工商戶、社會團體等各類機構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共享。
此外,三地聯合出臺《京津冀市場監管部門跨區域信息資源共享實施工作方案》《京津冀信息資源共享目錄》,建立標準化數據共享機制,聯合組建京津冀數據實驗室,創新打造京津冀信用分析GIS平臺。目前,已累計實現7.24億條市場主體信用數據全量共享,實現涵蓋登記注冊、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失信名單、信用風險分類、年度報告等信息的共享應用,有效提升三地市場監管部門對區域企業運行情況的綜合分析預警能力,形成三地共同治理工作的“一張圖”。
而在同標同查、智慧監管方面,三地依托大數據技術,全面歸集企業行政許可、行政處罰、年報公示、抽查檢查、失信懲戒等涉企信用信息,形成企業風險分類管理的數據基礎,合成能夠精準反映企業信用風險狀況的多維度全景式“信用畫像”。并按照信用風險狀況由低到高進行分類,采用差異化監管方式,實現市場經營主體信用風險分類結果在“雙隨機、一公開”等監管中常態化運用,使監管對違法失信者“無處不在”,對誠信守法者“無事不擾”。
與此同時,京津冀三地市場監管部門形成并印發《京津冀市場監管部門推動三地“雙隨機、一公開”協同監管工作方案》。針對較高風險“一人三地多投”企業,創新區域協同抽查機制,對重點檢查信息存在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情形的,存在涉嫌冒名登記等違法行為的依法查處。對于相同情形的經營行為建立相對統一的抽查檢查標準和規則,對企業公示的一般檢查信息問題的處置,按照包容審慎原則,允許企業自行修改。
今年,京津冀三地市場監管部門已聯合印發《京津冀市場監管部門關于實施深化信用提升助力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的意見》,將在推動區域協同“信用+”服務、提升經營主體信用合規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構建京津冀信用監管一體化機制等方向持續發力。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