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西安市召開了全市教育大會,會上公布了《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
西安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干貨來了
行動目標
完成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430所,增加學位38.95萬個
重點任務
1.優化學校建設布局。
整合中心城區教育資源,合理調整辦學層次;對高校與企業搬遷、舊廠改造、學校周邊長期閑置、低效用地或待開發土地,優先規劃為學校增容預留用地。
居住區戶數在1500戶及以上的,規劃建設幼兒園;
居住區戶數在3000戶及以上的,規劃建設小學;
居住區3萬人口的區域,規劃建設一所初中。
2.加大學校建設力度。
重點解決好曲江新區、經開區、浐灞生態區、雁塔區、未央區等區域的學位供給矛盾。
2020年秋季入學前,完成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70所,其中幼兒園66所、小學71所、初中25所、高中8所,新增學位16.44萬個;
2021年秋季入學前,完成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26所,新增學位10.75萬個;
2022年秋季入學前,再完成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34所,新增學位11.76萬個。
4.全力推進學前教育普惠發展。
加大優質學前教育資源建設力度,到2021年,實現公辦幼兒園提升改善項目全覆蓋,新創建等級幼兒園100所,優質學前教育資源覆蓋率達到65%。
合理確定公辦幼兒園收費標準并定期動態調整。加強民辦幼兒園收費的價格監管,遏制過度逐利行為。
5.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制定56人以上大班額控制及消除方案,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額。
6.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
創建6所省級高水平示范中職(含3所技工學校),20所市級高水平中職(含10所技工學校)。建成20個市級重點專業。提高中職學校學生升入高職、本科比例。
7.扎實提高薄弱學校和鄉村學校質量。
完善區縣政府對口幫扶、城鄉學校對口幫帶工作機制,優質學校每學年到薄弱學校、鄉村學校交流輪崗教師的數量不低于6000人,其中,骨干教師不低于交流輪崗教師總數的20%。實施鄉村教師“特崗計劃”“銀齡講學計劃”。
8.全面推進“五育”并舉。
結合不同學段特點,讓每位學生掌握1至3項運動技能,學會1至2項藝術技能;推動全國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工作;確保義務教育階段勞動教育課時不少于一半。依托社區學校建立家長學校,為家長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9.切實增強“名校+”工程帶動效力。
為市級“名校+”教育聯合體的中小學“名校”增加1名校級領導編制、5名管理人員和教師編制。每年市級單列專項資金500萬元,對“名校+”工程中工作突出的“名校”與“+校”的校長、管理人員及教師予以獎勵。
10.保障編制配備。
2020年3月前,完成全市教職工編制核定,優先保障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編制,做到應編盡編、應配盡配。建立市區縣兩級“事業編制周轉池”,周轉編制優先用于教育。
11.深化用人機制改革。
實行校長職級制改革,促進校長專業化辦學。下放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職稱評審權,在崗位設置結構比例范圍內,學校自主評審和認定初級職稱;區縣和開發區人社、教育部門以及“名校+”聯合體內的“名校”自主評審中級職稱;賦予教育部門確定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權限,支持學校搞活績效工資“二次分配”,杜絕平均主義。2020年開始,在市級“名校+”聯合體內確定5-10所學校開展“先面試、后筆試”教師招聘試點。
12.著力加強校(園)長隊伍建設。
面向全國招聘公辦中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
13.提升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
以公開招聘為主渠道。
14.繼續加大師資激勵力度。
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單列班主任津貼。
15.有效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
加大普通高中布局調整力度,對100所普通高中基礎設施進行提升,建設300個學科教室、創新實驗室、社團活動室等特色部室。
16.強化使命激發學校內生動力。
完善統籌協調機制,嚴格控制面向學校的各類審批、檢查驗收、創建評比,未經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同意,任何單位不得到學校開展活動。設立2-4億元學校質量提升專項獎勵資金,每年對200所辦學水平提升成效明顯的學校給予獎勵。
17.加快發展特殊教育。
優化特殊教育學校布局,每個區縣建立2-3所融合幼兒園,每個開發區原則上建立1-3所融合幼兒園;雁塔區、灞橋區、未央區、高新區、西咸新區各建1所特殊教育學校。
18.打造智慧校園,推進教育信息化升級。
建立西安教育管理大數據平臺,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和西安市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平臺應用。
19.強化資金保障。
加大財政投入和資金籌措力度,確保學校土地、建設、新增教師以及各項獎勵性政策所需資金。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別達到16%、17%、18%。各區縣支出比例均在2018年基礎上,至少保持與全市同比例增長幅度。足額征收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并全部用于教育。市級設立三年不低于50億元的學校建設專項獎補資金,根據學校建設任務完成的速度、數量和質量,給予區縣、開發區差異化獎補。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