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年齡,血管也一樣。血管年齡會隨著生理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但很多時候兩者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有的人實際年齡二三十歲,血管年齡卻到了五六十歲。是什么加速了年輕人血管早衰?近日,美國西北大學、阿拉巴馬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等高校展開聯合研究給出了答案。
1985年起,研究人員從美國4個社區選取了5115名18~30歲的健康年輕人,展開為期35年的隨訪。結果發現,受試者從青年時期起,心血管健康狀況就開始逐漸變差,肥胖是影響他們心臟結構和功能的重要因素;25~45歲期間,生活方式是決定未來心血管病風險的重要因素,將近15%的人會出現早發糖尿病、高血壓和亞臨床心血管病。
身體健康的人,血管壁光滑,管腔通暢,富有彈性。一般情況下,血管從20歲左右開始老化,存在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時,衰老速度會加快。如果加上肥胖的推波助瀾,血管老化進程將按下“快進鍵”。膽固醇、甘油三酯等成分會慢慢在血管內壁上越積越多,血管壁的口徑越來越窄,柔韌性也隨之降低,血管開始硬化,進而引起動脈硬化、循環障礙。
很多人認為“胖”是一種時代病,相比歐美人的肥胖程度,中國人的胖不值一提。但現實情況是,近年來大量數據證實,中國人不僅肥胖人數升得快,從人種、基因等角度說,更是“胖不起”,尤其是年輕一代,如果早早胖起來,將對今后的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影響。《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有超過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歲、6歲以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別達到19%和10.4%。超重、肥胖是心腦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會損傷血管內皮功能,引起血管收縮舒張功能異常,凝血纖溶系統平衡紊亂,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及某些心血管病的發生。肥胖還與胰島素抵抗、過氧化應激、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及交感神經系統激活有關,這些因素均可能加速血管老化。英國拉夫堡大學研究發現,肥胖持續時間與心血管代謝疾病的風險因素相關,這些風險因素包括收縮壓、舒張壓、“好”膽固醇、糖化血紅蛋白。如果一個人肥胖持續的時間越長,心血管代謝疾病風險因素數值就越差。與常年沒有肥胖的人群相比,肥胖狀態低于5年的人,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會上升5%;肥胖狀態持續20~30年的人,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會上升20%,這將嚴重影響血管功能,導致心腦血管意外。
此次的新研究提示,早年的危險因素是決定心血管風險的重要原因。年輕時一直維持或積極改善健康生活方式的人,中年時期健康狀況越好,且生活方式改善得越早,效果越好。而年輕人往往對心腦血管病不夠重視,缺乏相應健康教育,且多有不健康生活習慣,如高脂、高熱量、高蛋白、低膳食纖維飲食,長時間看電子產品,久坐少動等,均可能導致冠狀動脈提前老化。所以,年輕人必須引起重視,飲食遵循“早餐飽、中餐好、晚餐少”的原則,少點外賣,烹調以蒸、白灼、燉為主,少放油鹽糖。手邊的零食替換為堅果、酸奶等,給自己換一個小點的碗盤,以控制食量。辦公室久坐一族,多做瘦腰腹的動作,比如平板支撐;上班間隙可練習下蹲、側抬腿。臥室放個體重秤,每天早晚量體重。抽時間多做戶外運動,推薦跑步和快走,一周3~5次,每次30分鐘?!?/p>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